下班回家,进门,立足甫定,只见纸张或狼藉满地或飞舞空中,或斩角戳洞或涂红抹绿。再一看,原来六岁的儿子正在桌边信笔涂鸦、肆意挥霍——纷乱状原来是他兴高采烈的后现代“行为艺术”。学着画画也就罢了,然糟蹋纸张就很不应该了。那可是他老子我花银子狠心买来的啊。趋步上前,我语重心长:“儿子,你不要乱扔纸张。爸爸与你同样年龄的时候,能乱扔的只是石子、泥丸啊。”抱着他,我如启发教导又似自言自语般唠叨起往事……
六岁时,我上小学一年级。三十年前的农村,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举,贫穷仍是唯一的经济描述。除了教材,很少见到纸张。仅有的几本练习簿,常是倍加呵护,绝不敢信笔游走。戴着粗黑框架眼镜的老师也一再告诫我们要珍惜纸张,作业不要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所以,每当一本写毕,我就用橡皮轻轻擦去铅笔印迹,而后重新使用。虽不免涂抹、破旧,但仍有变废为宝、去故纳新的快慰。
进入中学,家庭经济状况有些改善,但是由于兄弟姐妹甚多,僧多粥少、入不敷出,同样感到拮据。为了避免题目做错,被老师驳回重写,甚或撕掉作业本造成更惨的“损失”,我听课很是认真,极少开小差,做作业更是仔细,争取正确无误。或由于此,直至中师毕业,我成绩都是不错。多年来,老师们常常拿着我的作业本当作标样,号召那些作业马虎、胡画乱写的同学向我学习。常常苦口婆心,每每事倍功半。望着老师无奈的脸,我窃笑无已:让他们赤贫如我,则立竿见影。
走上工作岗位时,已是国家各项建设飞跃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纸张,亦从当年的“王谢堂前燕”,飞入现在的“寻常百姓家”。我的书房内,触目可见:从颜色论,赤橙绿黄;以形状言,厚薄方圆。更详细看,有的叠印以书,言简旨丰;有的张贴以画,鸟语花香。虽无纸张匮乏的胁迫,但我却不敢忘却艰苦的岁月,仍然品甜忆苦、居安思危,节约俭朴、尚学奋进。在我看来,贫穷虽成遥山远水,但经由贫穷玉成的俭朴、勤奋精神却需牢防固守,甚至与时俱进,不断发扬。所以,三十年后的今日,即便身置江南名城芜湖,我仍素面朝天,举步如昨……
“哗啦”一声,挣脱怀抱的儿子又撕碎了一张纸。思绪折断,我又回到现实。窗外,丽日高照、清风徐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横幅鲜艳耀眼。重新抱住他,我义正词严:“你不要乱扔纸张,儿子。三十年前,爸爸可是贫穷的,连一张纸都难以买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