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努力方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成员的自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成员的人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成员的心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和谐社会心理健康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心态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促进政治的稳定、社会的进步以及使人民享受安康、快乐、幸福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界定,即“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1]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努力方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从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以及心态和谐四个方面来开展研究。
一、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成员的心理无不受到冲击和影响,他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由此产生的各种波动,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形成异常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工业、农业、教育等各种体制改革将向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方向发展。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多种利益的重新组合,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2]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就是和睦正常的,不会发生暴力凶杀等种种过激甚至犯罪事件,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健康的因素,积极主动地正视并化解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促进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社会成员的自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自我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与认知心理成分(知、情、义等)的协调统一。自我和谐与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了自我和谐,和谐社会就失去了基础;反之,离开了和谐社会,自我和谐就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因此,自我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先是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再到更高层的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看,需要满足的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如态度、性格和行为等,其中满足个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前提。另外,感知到终极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即能把目前的努力与更长远的目标联系起来,并且能够感知到与预期目标的差距,有助于个体保持自我和谐。从社会因素来说,要想达到自我和谐,有很多最基本的因素:社会要为个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尊重个体的选择以及各个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与平等进入。[3]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社会成员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自我不和谐,是因为个体感知到内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这些需要即使得到满足,也得不到社会的赞许。因此,要尊重社会成员的选择,在满足个体内在需求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社会赞许,要建立正向的社会激励系统。
三、社会成员的人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人际和谐,即个体与人相处融洽,善于“息事宁人”。人际和谐的本质是一种良好情感的社会交换的状态。影响人际和谐的因素,从个人因素来讲,夫妻关系或者亲子关系会受到家庭观念的重要影响;社会因素则包括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以及工作伦理,另外还有健全的法制以及不同阶层间的相互开放和尊重。这些都是可以从外界影响到人际和谐的方面。[4]
和谐社会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是个体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然而,我国的人际关系现状却令人堪忧。早些时候,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曾在全国做过的一次人际关系调查,结论是:我国社会人际关系正在走向整体滑坡。去年末的一次调查也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很多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园网上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寝室人际关系问卷调查,参与人次近千,调查结果令人不容乐观:60%的大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3%的大学生认为寝室里室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第一是公平。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采取轻视的态度,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第二是宽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在无形中都会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才会导致误解的发生,这就需要人们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宽容的态度待人接物。第三是双赢互利。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互赢、互利、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次,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双赢互利、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关系。
四、社会成员的心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谐主要是由过程协调和结构平衡所决定的,但是,个体自身的和谐对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作用。个体的心态不和谐,其言行举止将会不规范,容易导致矛盾与冲突。这样,社会过程自然就不协调,社会结构就很难达到平衡。和谐社会培育和谐心态,和谐心态塑造和谐社会;不和谐的社会滋生不和谐的心态,不和谐的心态会进一步破坏和谐社会。
不和谐的社会滋生不和谐的心态,不和谐的心态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和谐。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正确的民众心态有八种:牢骚、自大、嫉妒、轻慢、怨愤、放纵、贪婪、愤怒。[5]如何解决或转变以上不良民众的心态,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加强自身修养。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个体会遇到许多的矛盾与挫折。要想很好地驾驭生活,成为命运的主宰者,个体就必须具有良好而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来自于日常的心理保健与修养。第二,建立正向的社会激励系统。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也是一个社会矛盾突出、心理问题凸显的社会,要想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有很多工作要做,这要靠整个社会体系从不同的侧面来发挥功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建立正向的社会激励系统是解决途径之一。适当的、积极的、正向的激励有以下几个作用: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满足需要调动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创造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加速社会化过程强化角色意识;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建立社会激励系统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有益性原则;公平效率原则;整体效应原则;首次激励原则;法制原则。[6]虽然人是很高级的,但是都难以摆脱整个社会激励系统的影响。社会激励系统最根本的,就是整个社会的管理者要对群体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有利于人们逐步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从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四点内涵:定义和谐社会.人民网,2005-02-24.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6.
[3][4]王登峰.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从心理学角度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N].科学时
报,2006-01-10.
[5]夏学銮.和谐心态与和谐社会[N].中国教育报,2005-09-08.
[6]赵振宇.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64-87,25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