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文化精神、建校传统、办学特色、师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集中体现。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师德内涵丰富的校训,对激励广大教师,促进师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学院“修德、练技、立业、报国的校训,不仅对教师是一种道德激励,对学生、对社会道德的净化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讲的“道”,既有事物的道理,也指道德准则。这一经典语录告诉人们,“传道”是教师的任务之一,而且是第一任务,排在“授业解惑”之前。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的思想观念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而转变,过去那种单纯为了事业而奉献全部的思想正受到冲击,商品价值观念正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这并不是说就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倒退,但一定程度上看,它势必冲击着人们的奉献心理,甚至有可能淡化某些人的奉献意识。
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的思想呈现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个体差异是明显的,尤其在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上不同的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面对各种困惑,少数教师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倾斜: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疏于学习钻研,不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方法简单等等。虽然上述现象仅是少数教师所为,但消极影响非常大,不仅玷污了教师的形象,更在学校德育工作上起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对人才集中的高等学校给予高度重视,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师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修德”既统一标准又个性张扬
千百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品格特性。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得起自身所从事的高尚的职业,首先就要净化自己的灵魂,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的人,如此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卢梭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就必须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也就是说,老师要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我们机电的“校训”把“修德”列为首位,可见学院对德育的重视,其实这也是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宗旨——德育优先。“修德”,我理解为“常修为师行政之德”,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培养更多的为国为民的高素质人才。“修德”,在于它的道德内涵中包含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及自我完善的能力,它的巨大魅力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高深的知识面上。
如何“修”好德?既要以部颁师德标准为本,统一衡量尺度,也要以人为本,让每一个教师有修炼师德的个体特点,外在要求与内在价值相互结合。“凡学术之邪正,观其为人”。“修德” 要求教师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
这种整体要求而又个性张扬的师德环境,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积淀中,就将会形成稳定的、具有既定价值导向的学院精神,并渗透到学院的制度、管理、教风、校风等方方面面,成为引导学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考量学院人才培养、发展进步、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准。
二、“练技”“立业”当成是提升师德水平的手段
空喊加强师德建设的口号毫无意义。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的专业得到最好的发展,能力得到最大的展示,抽象的“师德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具体化。提升教师素质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我们学院以工科为主,应用性很强,与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很协调。那么,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不仅关系到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打造一支观念超前、精于教书、善于创新、团结和谐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学有专长、业有专精、教有特色的知名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恪守学术道德;反对弄虚作假,力戒浮躁学风和短期行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勤于实践,忠于真理、勇于创新。
教师的“能”,也就是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理论上能说得头头是道,实训课也能做得栩栩如生。把尽己所能传授技艺当做自己的道德底线,没有讲不好的理论,没有不做不好的实训。把职业作为事业来对待,认真备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讲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和试卷;要加强科研创新,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职业本身就形成一个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的过程。“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这说明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永不满足地追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地诲人不倦,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开拓创新,攀登科学高峰,用自己踏踏实实的科研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科研创新成果,并且迅速的将之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这是我们工科院校的优势。
三、“报国”是修德的最终目的。
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德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二是通过师德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统一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始终,这就要求把师德建设贯彻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地位的神圣就在这里。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的“一屋”就是一门专业,就是一群学生,把一门专业教好,把一群学生教好,这间“屋”就扫干净了,就具备了去“扫天下”的资格,人生的最终也是最大的目标就有实现的可能了。“修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培养更多的为国为民的高素质人才。师德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培养的学生质量来衡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最后关口,师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甚至决定今后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向。
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是社会各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源头,是社会道德中的主体,是社会主体之范。所以,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对于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风气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业务知识,要善于提炼这些知识体系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人类先进知识成果的同时,更自觉地接受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道德上的优秀成果,努力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同时教师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形成脚踏实地、为人正直的高尚道德品质,从心灵深处净化自己,修炼自己,升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