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与研究

发布者:经贸管理系 张阳 [发表时间]:2015-11-02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竞争愈加激烈的新形势下, 高校工会充分利用党委和行政赋予的资源和手段,深入挖掘自己的教育和维护职能的作用为培养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多元化平台积极协助推进国家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构建创新型大学教研团队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教学科研;科研创新;高校工会;推动作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任,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以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在高校教学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中,高校工会必须通过充分利用党委和行政赋予的资源和手段,深入挖掘自身组织教育和维护职能的作用,为培养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多元化平台,积极协助推进国家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充分认识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是新形下履职的需要维护和发展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高校工会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与维护群众具体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主要体现在学校发展上只有学校发展广大教职工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而作为学校发展最重要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学校整个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是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对工会在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和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认识

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有别于学校行部门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结合高校实际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的环境和氛围高校作为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人员聚集的场所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使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当前高校中文人相轻学术腐败追逐名利等歪风邪气还有一定的残存继而影响着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但是高校工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树立典型批评歪风弘扬正气激励后进的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活动有助于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展示工会作为学校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年度都会对中心工作作出部署并提出要求而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因此高校工会要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找准位置发挥特色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发挥作用展示作为中国教育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广大教职工成长成才办好学校关键是教师教学科研上水平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要使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在教职工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地助力广大教职工成长成才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工会要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善于以各种形式为载体积极为教职工搭建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台诸如加强校企联合组织教职工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等帮助广大教师及科研工作者走出校门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增长才干发挥作用

、高校工会在教学科研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的措施和做法

(一)营造科技学术交流活动氛围

营造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氛围是工会培养教职工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著、追求,有百折不挠的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精神。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模式,其目的是相互学习、信息交流、寻求学科交叉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它不失为一种培养教学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学科研交流活动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内容应丰富多彩。

1.发挥研究型社团组织的群体交流和激励作用

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个人的钻研,也需要群体间的交流互助。工会可以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成立一些研究型的教职工社团(如教学法研究会、创造学研究会),组建博士联谊会、留学生联谊会,通过这些组织的成立和日常活动的开展,逐步挖掘、培养和聚集一批骨干,并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群体交流和激励作用。

2.开展各类专场讲座,加强交流和相互启发

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常常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和渗透中形成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性研究对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解决重大的科研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各学科、各领域的综合交叉又是不容易实现的,这里有知识水平问题、制度问题,还有心理认可问题等。可以通过举办专场教学或科技学术讲座、博士论坛等,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人员轮流进行讲座,相互交流和启发;定期不定期组织专家学者、高层次人员专项联谊活动,召开高层次人员座谈会组织,参观高新技术展览和企业等各种形式,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相互交流教学科研经验体会,增强科技创新原动力。

(二)开展创建学习性组织,争当创新型、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教职工活动

学习权指人为适应社会生存环境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权利,它是教职工克服本领恐慌、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精神世界和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工会要维护教职工的学习权,要参与制定鼓励教职工学习的政策措施,利用工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创造条件让教职工在接触中相互学习。要密切结合高校实际,找准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如业务培训、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教师课件制作比赛、中青年教师科技论文竞赛、青年干部管理知识基本功竞赛、产业及后勤青年职工岗位练兵、技能大赛、新老教师结对子等贴近教学、科研实际的“创建学习性组织,争当创新型、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教职工”活动,不断营造校园积极向上的良好学术风气,提高教职工综合素质。开展岗位练兵、组织业务竞赛时,要明确工会的位置和作

用。由工会牵头主抓、相关部门支持、工会验收的组织格局,容易造成“大虚松”的缺点,产生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影响竞赛的效果。而由工会宣传发动、相关业务部门主抓、工会配合、工会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验收、学校表彰的组织机制的方式,能够更深入发现问题、更直接地解决问题;对业务竞赛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切中要害,便于工作的开展,避免流于形式。如多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工会配合学校教务部门,举办好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各部门工会也积极配合院系行政,组织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预赛。有效地培养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竞赛,能够涌现一批岗位练兵的先进典范,推动和激励教职工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促进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增强教职工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和防御风险的能力。

三、以塑造大学精神为理念保障教研团队工作大学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前沿阵地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大学探索奋进、求真务实品格需要得到传承,创新的理念应融入到大学精神之中。同时,理想的创新环境也应该是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追求成功也允许失败,特色鲜明又海纳百川。高校工会组织应该以此为理念帮助大学教研人员维护权利、保障民主、丰富生活,构建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挫折的校园文化。

教学科研是一项创新的活动,创新就意味着探索前人未达之境,成功的道路从来是曲折蜿蜒、荆棘丛生的。高校工会应通过活动引导、网络宣传等方式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营造一种敢于挑战、敢于试错、敢于受挫的创新氛围。在教研团队的建设和评价中,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单纯的SCI、CSSCI数量作标准,不以职务职称高低考核奖励。要充分调动教研团队攻坚克难的积极性,鼓励老年教师传帮带、放手中年教师勇挑重担、激励青年教师拼搏进取。

公平、民主、和谐的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激励机制,对于高校软实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大学教师队伍一直被视为国家民族的良心和文化传承的希望,高校工会作为教师基层组织对于优秀校园文化的构建责无旁贷。教研团队是一线教师的专业集合体,应该受到高校工会的更多关注和重视,积极帮助团队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维护其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这不仅是对该教师本人的帮助,更是对整个教研团队的一种人文关怀。

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大学文化应该是多彩而非单调的,教室、实验室与住所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与教学、科研等种种压力容易消磨教研人员的创造力、精神力乃至损害其身体健康,适当的放松必不可少。高校工会应本着“健康工作,快乐生活”的原则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可以教研团队为小组,增强其团队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与集体荣誉感,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优异的成果

总之,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开展推进教学科研和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校工会组织履行教育、维护职能的必然,是拓宽高校工会工作新领域、发挥工会组织特殊效能、扩大工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工会组织要努力实践,切实履责,为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国铭.论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工会的维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4(5):701-705.

[2]弓素芬.工会工作在推进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山西科

技,2008(3):111-115.

[3]刘卫军,孙爱琼.新形势下科研单位的劳动竞赛[J].长江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354-355.

[4]田黎明,刘强.对高校工会主动融入党政人才工作体系的思考[J].